首页 > 实用范文 > 教学文档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雕龙文库

【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莲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教学设计1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介绍“说”的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 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4、师:不蔓不枝,蔓是一种植物,特点是自己长不高,但如果附近有攀附物,他会爬得很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 ,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7、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亵玩一词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仪态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 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 苏 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宋 苏 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唐 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唐 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唐 郑 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 李 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六、布置作业

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2

【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 了解说的特点;

⑵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 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 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爱莲说》教学设计3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ī) 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惟独)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索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人总结能力。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花种植,观察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习惯,又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采用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爱莲说》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体现梯度;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和教材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衬托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及作者简介。

2、搜集有关荷花的知识(如:名字、习性、诗句等)。

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出示PPT

师: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生:荷花)

师:播放有关于荷花的图片(直观性、可感性以及美的享受)

师:大家还知道莲花的其它名字吗?(生:荷花、君子花……)

师:其实它还叫菡萏、芙蓉,是名称最多的花,也是一

种姿态优美、品行高洁的花, 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笔下,《诗经》 里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那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后)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学生猜谜语

学生说荷花名字、说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和说诗句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1、分析题目,简介“说” 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生展示后)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3、诵读课文。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如下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3)生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听读

学生朗读展示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分组自学,质疑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句意,翻译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检查自读情况。

1)通假字

“蕃”通“繁”,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③、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4、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

5、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

小组合作,互相提问、讨论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师生互动交流

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在分组中学会团结协作,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特长,面向全体。

四、合作探究

教师PPT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1. 题目是“爱莲说”,那么,在你看来,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这几次都是从什么方面介绍的?

2.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 本文是写“爱莲”,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4. 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学生听讲批注相关知识 通过学生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回答让学生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五、小结梳理,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

2、小结: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随堂练笔: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1、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2、在领悟作者精神的同时,把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1、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2、 让学生在学习中 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学以致用。

3、 让学生动笔加深 理解。

六、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爱莲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学设计8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莲、涟区别亵玩

予鲜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停顿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精益求精

植:树立。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

(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

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

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总结全文

1,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爱说》,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爱莲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 枝 独 秀、独 擎 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我爱 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六、总结: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

同学们,当我们学习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爱莲说》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有“荷尽无遮雨盖”;屈原有“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姜夔有“一一风荷举”。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蕃(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 涟(lián)

蔓(màn)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四、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

2、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利者众讽刺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莲花君子。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如:我爱梅花,因为它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的革命者的象征。)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借物喻人3、了解对比烘托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

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

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爱莲说》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育: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4、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5、目标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一课字词

(二)由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让学生读自己查阅的关于赞美莲花的文章或片断(5分钟)。教师.总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和作者),看他是怎样抒发对莲花的赞美之情的?

(三)作者简介(见课文下注释)

(四)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五)请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给生字注音。

(六)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

“净”“植”“亵玩”“隐逸”“鲜”“宜乎”

(七)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八)分析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予独爱莲?

①“我”为什么独爱莲?因为莲的形象和品质。

莲有怎样的形象和品质?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7个短语

让学生先翻译这7个短语,再说比喻意。

教师归纳:文中对莲的描写包括7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语语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高尚气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莲花的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比喻了人既不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喻人的胸襟磊落,豁达正直,不结党营私。

“香远益清”——写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发清香扑鼻。喻人的美德可以流芳百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喻人的庄重仪态,高尚气节,威武不屈,令人敬重。

这7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部分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可听一句朗读录音跟读一句)

③再引导学生开展背诵竞赛,3分钟背下的加分。

2、学习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写了什么?莲花的比喻意义。

②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衬托手法。从菊的“隐逸”来旁衬;从牡丹的“富贵”来反衬。

③概括莲花高尚品质的一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结: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作业:192页二、三;默写全文

三、目标形成性检测内容,实施手段及方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投影):可爱者甚蕃;濯涟清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回答:用原文回答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7个短语)

莲花的这些品质比喻了哪些人格?

《爱莲说》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 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导语:同学们,刚才图片中的是什么花——(莲花),它美不美,喜欢不喜欢——(喜欢)。宋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周敦颐,他不仅喜爱莲花,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短文——《爱莲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

香远益清—— 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四)作者喜爱莲花仅仅是喜爱她的外形吗?书中把莲比作什么?(君子)他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 ,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 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六)对于花的喜爱是由人的思想感情来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爱,那么作者对喜爱菊、喜爱莲、喜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提示:菊----惋惜 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二)

2、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15

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及托物言志、以物喻德的写作手法。

2、在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

3、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背诵文本。

创意说明:以诵读为基组织教学,在自主释疑、同伴互助、师生交流中理解文意,结合相关背景理解文本内涵及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丰富师生文化积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设计: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爱好及兴趣,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爱青松,因为它不畏严寒,有诗为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人喜欢梅花,因为它傲然开放,与雪争艳。你有自己喜欢的花吗?请你以“我喜欢……,因为它……”向大家介绍。

在我国宋代,也有一位特爱花的人——周敦颐。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师佛从道,创立了宋代“理学”,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当年,他还在自己著书讲学的濂溪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而且造了一个“莲池”。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于堂前赏莲自吟,并写成了《爱莲说》——这篇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的文章。

二、解读文本

(一)、解读“说”(体裁)

与“铭”一样,“说”在古代也是一种文体。不同的是,铭是用来表述功德或警戒自己,而说则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是内心的一种表白,与现代杂文有些相似。《爱莲说》就是周敦颐向人们表白自己喜爱莲花。那他为什么要做这一表白呢?学习了这篇文章,或许我们就知道了。

(二)、解读文本内容

1、初读文本,感知文音

①自读,将文中的需要注音的字注音。同位同学听读,纠字音。

②指名学生读,纠字音及节奏(师生就长句如何读留听录音)。

③听录音读,正字音及节奏。

④对长句及语气语调,全班集体研讨。

⑤全班齐读。

2、精读文本,感知文义

①结合注释,调用积累,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②师生就个人不能完成的句子进行互帮互助。

③教师对个别语句及词义做点拨教学。

④理解式疏通文义(并行板书式,附后)。

3、赏读文本,感知文质

①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

[资料]晋代的陶渊明(365—427)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29至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大家知道,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仕是什么,就是做官。据说,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而陶渊明却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把冠印一丢,走了。他就这样一个人。在41岁以后,他便远离尘世,在一偏远山村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在很多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显示出他不愿流于世俗。陶渊明一生很爱两样东西,一是美酒,二就是菊花。他在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俯下身子去采那东篱下自己种的菊,悠闲地抬起头便见那悠悠南山,过着“晨夕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有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呢?(避世,隐居,做隐士等)

②自李唐来,为什么世人盛爱牡丹?

[资料]

1、刘禹锡诗《赏牡丹一首》:“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无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白居易诗《牡丹》中有句,“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皇帝种植)。贵妃娇欲比,侍女妒羞看(贵妃、侍女与牡丹比美)……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有钱人与无钱的贫穷的读书人也爱)。”

3、白居易诗《买花》有句,“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以俗,人人迷不悟。”晚春路上走的人都是去买牡丹的,家家爱牡丹,人人沉迷于此。

李唐王朝把牡丹这种显富贵的花定为国花。人人都竞相喜爱这种富贵之花,说明他们有怎样的品德呢?(随世,随波逐流,喜爱富贵等)

③讨论:为什么周敦颐不喜爱菊花和牡丹,却偏偏喜爱莲花呢?请在书中找理由。

爱莲花的品德,莲为花中的君子,他也愿做人中的君子,那他眼中的君子应有怎样的品德呢?(对比,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师生赏析文中“予独爱莲之……玩焉。”句,分析君子之德。)

[参考]君子之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句,是说君子出世,处尘世而不蒙尘俗,修身洁行,不妖不媚。“中通外直”句,是说君子不受“俗染”,净虚动直。“不蔓不枝”句,是说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句,则是说君子声名远播,卓然傲世,令人羡慕,不可狎侮。莲正是这样的一种花,故莲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借莲表达了自己愿做向莲花一样的君子的志向,也是他做为一位哲学家在向他的学生讲明“理学家”的道德观。

三、熟读成诵,写作与表达(可自主选择)

1、学生熟读全文,直至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背诵

2、学习本文之后,你对爱花与做人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写一则短文。

四、板书(略)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

信息流广告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社区团购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钢琴入门指法教程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地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ps素材库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石家庄论坛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标准件 电地暖 网站转让 鲜花 书包网 英语培训机构 电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