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去学生家做客,趁男主人不在家,对学生母亲动手动脚。学生母亲很是厌恶,在看到窗台上的半块窝窝后,她顿时有了主意。于是假装热情地说:“先生,您坐着,我去给您炒菜。”
教书先生姓李,是个秀才,考了好几年也没考上举人,从此断了做官的念头,改行做了村里的教书先生。他虽读过圣贤书,但品行却不端正,见色则迷。
村里有个小孩叫豆儿,今年6岁了,母亲便把他送到李先生这里启蒙。
豆儿的母亲姓方,长得眉清目秀、面若凝脂。李先生一看到方氏,就着迷了,但苦于当时周围人多,无法下手,只好另找机会去豆儿的家里,亲近方氏。
大约过了一个月,李先生将豆儿叫到跟前说:“你来了这么长时间,我还没有家访过呢。不如我今天去你家里家访,把你的情况向你母亲详细说说。不知你的母亲在家否?”
豆儿看不出李先生的用意,天真地回答:“母亲每天都在家,你随我来吧。”
因为是豆儿的先生,方氏表现得非常尊重,又是让座、又是倒茶。
李先生先装模作样地把豆儿的学习状况将方氏说了说,然后假装随意地问:“豆儿的父亲不在家吗?”
方氏回答说:“孩儿他爹外出做生意了,得一个月后才回来。”
李先生这下彻底放心了,他先是趁方氏上茶的时候,摸了一把她的手,随后更是走上前,蹭到方氏面前,把手伸向她的腰部。
方氏这才知道,李先生来者不善,家访是假,来调戏自己是真。可是该怎样摆脱这个人呢?
方氏想了又想,看到窗台上的半块窝窝,她有了主意。
于是方氏笑着对李先生说:“先生,您还没吃饭吧?就在这吃吧,我进屋给您炒两个菜。”
接着方氏就一头钻进厨房里,没再出来。
只听厨房里,一会儿传出油的次拉声,一会儿又传出炒勺的叮当声。
李先生喝着茶,翘着二郎腿,美滋滋地想着:“这方氏也是性情中人啊,看我对她有意,竟然要炒菜挽留我,不知给我炒得什么好菜呢?”
可是左等右等,足足等了两个钟头,只听到炒菜的声音传出,就是不见酒菜端上桌。
李先生饿得肚子咕咕叫,再加上喝下的茶水,心口窝更是发慌。他左瞧右看,见窗台上有半块窝窝。他实在饿坏了,抱起窝窝狼吞虎咽地啃了起来。
正啃着,方氏端着菜从厨房里走了出来,看到李先生手里的窝窝,大叫起来:“你吃的是窗台上的半块窝窝吗?”
“是啊。怎么了?”
“那是药老鼠的!我在里面放了砒霜!”
“啊?!”李先生吓得面色铁青,手中的窝窝啪得一声掉在地上。
方氏跑到外面大喊起来:“快来人啊!救命啊!李先生吃了砒霜了!”
街坊邻居纷纷赶了过来。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说:“中了毒得用大粪灌,然后把人头朝下吊在树上,让人吐出来。”
有的人回应:“人家是教书先生,这么做太失礼了吧?”
更多的人说:“哪里还管这么多啊?救命要紧!”
于是,众人七手八脚从茅坑里弄来大粪,抓住李先生,硬往嘴里灌,随后又把他吊在树上。
这么一折腾,李先生连早饭都吐得干干净净了,直到最后,吐出了绿水。
其实,那块窝窝就是方氏母子早晨吃剩下的,根本没放砒霜。方氏这么做,就是为了给李先生一个教训。
李先生也确实怕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敢招惹方氏。
方氏感觉,这样见色则迷的李先生,不可能教出什么好学生,把豆儿交给他,早晚得学坏了。
方氏留心打听,得知离家15里地,有个姓吴的教书先生心地善良、严以律己。
于是方氏就把豆儿送到了吴先生那里,虽然离家远了点,需要每天接送豆儿,但方氏觉得,只要对豆儿有好处,一切都值得。
这篇故事改编自《民间故事》。教书先生,教书育人,本应当严以律己,身正为范。但故事中的李先生却丝毫不注意个人修养,明目张胆地调戏良家妇女。
这样的老师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老师如此没有修养,学生很难说不受影响。
教师这个职业是很神圣的。古人说得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是要教授学生知识,更是要把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
作为老师,只有严格保守自己的道德品格,才能教出优秀善良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