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故事大全

日本的可怕之处-文明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斩获诺贝尔奖以来,累计已有27位诺贝尔奖得主。但其实2000年前的获奖者,只占了1/3。
  
  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当时,从日本国内到国际社会,对此争议不断。可从2001年到2023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个,计划进行时间尚未过半,已经完成了超出目标1/2的数量。
  
  特殊的气质
  
  对于2023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据诺奖委员会的成员透露,76岁的他得知自己获奖时,表现得十分平静,甚至还有些害羞。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看到患者获救,比获得诺奖更开心。在“皆为利往”的时代,日本的科研者却有一种特殊的气质。
  
  2008年,日本的下村修因为阴差阳错发现并发展“绿色荧光蛋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在他看来,获得这项殊荣不过是他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过程中,顺便完成的一件事情。
  
  相较于上述两位,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的经历更有趣。
  
  当时诺奖的报道一出,整个日本媒体陷入了“寻找田中耕一”的模式。似乎没有什么人听说过“田中耕一”的名字,所有的数据库里也未曾录入过与他相关的信息。直到后来,人们发现,他只不过是一家企业里的无名小卒。
  
  田中耕一不是什么专业教授,也不是硕士、博士出身,他不过是日本东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他一直在一家仪器制造会社担任电气工程师。获奖前,他甚至连一篇像样的论文也没有发表过。人到中年,他才从电气转到化学领域,研究出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从而拿下了诺奖。
  
  低学历、跨专业,从来都不是日本科研者自暴自弃的借口。
  
  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身份背景同样平淡无奇。他出生在日本一个小渔村,从小就被别人叫“笨小孩”,高考也只考上了排名一般的德岛大学。毕业之后,中村修二进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工作。也许是安于现状,中村修二最终就在这家公司安然地干到退休。
  
  他在公司里研发的成果销量一般,经常被同事嘲笑是“吃白饭”的,连上司都问他:“你怎么还没有辞职?”
  
  满腔的怒气促使他开始不断努力,挑战一项看似无法达成的任务:开发高亮度蓝色的LED。在这项研究上,有无数人前仆后继,却也有无数人失败而返。当所有人都觉得中村修二不行时,他只是回答“可以的”。
  
  比起许多国家诺奖得主华丽的履历,日本的研究者们看似更接地气,他们出自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的背景。不那么完美的经历,更让人看到,日本在科研领域的国民精神。
  
  神秘力量
  
  让日本狂揽诺奖的科学活力,大多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
  
  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是要保证获奖成就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有延迟性和滞后性。
  
  基础性研究成果由提出到被广泛认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检验,因此,许多科学家从发现成果到获奖要经历长达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21世纪诺奖的“井喷”,或许是几十年前的付出换来的成果。
  
  20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学研究。1971年,又将投入目标提到3%。到1975年,日本的研发经费总额占国民收入的2。11%,明显高于美、德、法等国。
  
  后来虽然遭遇经济停滞,但“失去的20年”也没有让日本研发经费的投入总量下跌。在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下,日本的科研环境也更自由。由于科学技术的基础计划由专业机构进行,高校老师不需过分担心因沒有科研成果受到惩罚。
  
  科学家这一职业在日本受到尊重、工资待遇较好。日本的科研申报课题采用课题注册制,不用经过层层审批,保障其后续的研究经费很快就能拨款到位。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教育改革也打造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促进探索思维的养成,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更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在幼儿园、小学阶段重视与自然接触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的童趣与对自然的好奇。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都有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
  
  在课程设计方面,日本的教科书引入了很多国际知名的文学作品,同时注重科学精神,尊重个性,关注与世界的合作与和谐。日本的研究型大学更是学风开明、自由,不唯顶尖高校为尊,每个学校都有独特的底蕴和优势。
  
  总体来说,充足的经费保障、民主的科研环境、开放的教育模式对日本“井喷式”的获诺贝尔奖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极致到矛盾的匠人精神
  
  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勇于创新、极致认真、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确定一个目标就执行到底的匠人精神。
  
  从小处看,匠人精神是一种对细节的严谨执着,对错误的正确态度。
  
  一位留日的科研工作者说:“日本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的小组研讨会上,会非常细致认真地研讨错误出现的原因,但并不会对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评。”这种对待错误的严谨和对出错者的宽容,恰恰激励了人们更加重视错误,防止错误的再发生。
  
  日本的科研工作者通常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为诺奖足足等了20年。在此前20多年的学术长跑里,他经历了种种挫折:博士毕业没工作、研究得不到支持、被迫转专业……但他仍坚持缩在实验室里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十年如一日”熬过枯燥的学术生涯。
  
  当然,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矛盾。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深刻地阐述了日本文化中处处体现的这种现象。“日本人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勇敢又极度胆小,极度保守又极度喜欢新事物……他们非常在乎他人如何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但是,即便他们犯了错未被人发现,依然会有罪恶感。”
  
  这种矛盾,也体现为高度重复的匠人精神同创新之间的矛盾。然而,正是匠人精神中矢志不渝的专注力量,才为创新发现时的灵光乍现提供了可能。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的运筹帷幄,正演绎着日本文化中的“菊与刀”。
  
  “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看似急功近利,但同时,日本人已做好充分准备,并为此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

信息流广告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社区团购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钢琴入门指法教程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地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ps素材库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石家庄论坛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标准件 电地暖 网站转让 鲜花 书包网 英语培训机构 电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