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故事大全

欧美新闻界“赶走”“一战”真相-文明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在欧洲和美国,公众只知道“一战”是一场“漫长、残酷而不失伟大的战争”,对其细节所知不多。在美国20世纪参与的重大战争中,“一战”是唯一一场在首都华盛顿没有纪念碑的。在民间,“一战”也很难唤起深刻的敬畏乃至反思,描绘那场发生于一个世纪前的战争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屈指可数,相关书籍多年也没出几本。
  
  这种现象与技术限制有关——“一战”留下的“物证”远没有后来的战争多。不过,一个重要因素经常被忽视,那就是,参战各国想方设法将战争真相“赶”出了报纸头版。
  
  “一战”战地报道在各国遇阻
  
  英国1914年8月投身“一战”时,主流报刊并不知道自己将面对何等严峻的挑战。弥漫于各个编辑部的观点是:战地记者很酷,能与骑兵军官称兄道弟。《每日邮报》和《泰晤士报》的老板诺斯克利夫勋爵命令手下赶紧去买马,并向政府报告。
  
  英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的防范,比其他参战国慢了半拍。战争爆发后,德国政府立刻发布“媒体指南”,对战时新闻报道加以限制。法国重拾第二帝国时代的传统,《鸭鸣报》描绘了一个穿军装的老妇人拿着剪刀,在许多报纸上剪出大洞。1917年,美国参战后不到一周,时任总统威尔逊就建立了公共信息委员会,负责人是拥护政府的记者乔治·克里尔。
  
  1915年9月初,也就是德军进逼巴黎、法国政府撤往波尔多之时,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领导的自由党内阁终于决定对战地记者加以限制。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得以口口相传或书面形式,散布可能导致军队或平民不满或惊慌的消息”。
  
  作风古板的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勋爵甚至一度认为,只有士兵才属于战区,记者根本不该出现在前线。《每日纪事报》的菲利普·吉布斯和《每日邮报》的罗勒·克拉克蔑视禁令,顶着“新闻歹徒”的称号潜入法国发回报道,随后双双被捕,并被警告:若再犯便会被枪毙。
  
  战争没有像乐观者预期的那样在1914年的圣诞节前结束,英国政府感到有必要借媒体之口安抚民众。1915年6月,6名英国战地记者抵达前线,吉布斯也在其中。英国陆军司令部称他们为“会写作的狗”。接下来的几年里,又有几名记者获得战时采访许可,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当局的密切注视下,以确保只有军队和政府觉得不错的内容才能被披露给读者。
  
  政府、军队和媒体达成默契
  
  环境使然,战地记者很容易被军队“同化”。他们统一换上军官制服:卡其色的外套和领带,长裤塞进长靴里,尖顶军帽在危险时刻可以换成钢盔。所有人都获得了上尉的荣誉军衔,除了绿色的袖标,其他和真正的军官别无二致。
  
  不仅是外表,记者们的思维方式也很快就和周围的人一致了。为《每日邮报》和《每日镜报》撰稿的威廉·比奇·托马斯堪称典型。1915年8月4日,当德军首次使用化学武器、两军在夏季的暴雨和泥塘般的战壕中对峙时,他向读者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烤鸡肉和煎炸的土豆‘咝咝’作响时,偶尔会有一枚子弹砸在战壕边……这些勇敢的小伙子是英国军队中最优秀、最骄傲的老兵,跟任何部队相比,他们都是最精锐的百战之师。”
  
  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战时对新闻实行管制确实有必要性。1915年5月,英国人管不了的《纽约时报》曝光了“勇敢的小伙子”遇到的大麻烦:英军炮弹短缺。报道在伦敦造成了爆炸性的政治冲击,阿斯奎斯被迫组建联合政府,劳合·乔治进入内阁,阿斯奎斯随即被取而代之。
  
  但总体来说,各国政府、军队和新闻媒体有较强的默契,甚至不惜掩盖和歪曲事实。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与索姆河战役有关。这场会战自1916年7月1日开始,持续了四个半月,总共300万人投入战斗,死伤人数达到7位数。仅在战役第一天,就有1。9万名英国士兵丧生、3。8万人受伤。有评论说,人类文明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高效的杀戮。
  
  在此期间,为了不给前线部队“添麻烦”,记者们遵照指示留在宿舍里,只能通过军方公告了解战斗进展。于是,远在大后方的读者们被告知:“这对英格兰和法国来说是美好的一天。在战争中,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日子。”菲利普·吉布斯在稿件中这样写道。
  
  接下来的几个礼拜里,记者们被允许外出观察战斗,然而,他们无一例外继续保持着原先的腔调,即便目睹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伤亡,也没有任何改变。
  
  时隔多年,一些曾经的战地记者对自己当年所写的内容深感惭愧。1925年,威廉·比奇·托马斯写道:“英国陆军情报部门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错误和具有误导性的……实际上,(报道发出的)第二天和之后几天,我都寝食难安,因为那不是真实情况。”托马斯说,“头条新闻巨大的粗体字,外加我自己大大的名字,都无法减轻这种耻辱。”
  
  1923年,菲利普·吉布斯以带有悔意的口吻说:“我们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军人……我们是自己的审查员。”但他也辩解称,自己试图“照顧那些儿子和丈夫在法国作战的人的感情”。
  
  “一战”结束后,托马斯和吉布斯接受了政府颁发的骑士勋章。也有少数人如《每日镜报》的编辑汉密尔顿·菲夫,将这一荣誉视为贿赂,这样的贿赂使他对目睹的一切保持沉默。
  
  客观只是和平时期的奢侈品
  
  直到持续了上千个日夜的杀戮落幕,欧美各国的公众才渐渐了解到,堑壕战是多么恐怖,毒气、炮弹、机枪、铁丝网、疾病和泥泞怎样杀死了整整一代年轻人。1917年12月,劳合·乔治在菲利普·吉布斯的庆功宴上坦言,永远不应该允许公众了解这种“血腥生意”的本质。“如果人们知道真相,战争明天就会停止。他们当然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劳合·乔治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许多细节可能永远不会为后世所知。除了约束新闻报道,各国政府还检查军人寄出的家书,以免泄露机密信息,或是打击家乡父老的士气。审查人员把敏感的内容撕掉或用笔涂抹,让无数记忆碎片就此消失。当然,由于这场战争太过可怕,战壕中的许多人也不愿向亲友提起自己到底经历过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落幕。此前4天,美国人见证了这次战争期间最后一次重大的报道失误:前线军官误读了一条宣布局部停火,以便德国代表团前来谈判的消息,结果,11月8日的各家报纸就刊出了“战争结束”的大标题,引发举国狂欢。
  
  辟谣姗姗来迟,许多人早已陷入宿醉。纽约时报广场上,一些愤怒的民众撕碎了报纸。
  
  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的消息再次传来。战争真的结束了,但庆祝活动明显冷清了很多。民众耗光了激情,而后,他们渐渐意识到战争的意义和代价。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

信息流广告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社区团购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钢琴入门指法教程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地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ps素材库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石家庄论坛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标准件 电地暖 网站转让 鲜花 书包网 英语培训机构 电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