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故事大全

一个河南农民和他自办的福利院-精英谭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早上9时,老牛拎着毛了边的人造革包,骑车出了门。
  
  59岁的牛志远是去十多里外的县城借钱的。包里装的是17个孩子的高考成绩单和报考志愿。
  
  几年前,老牛还是襄城县十里铺乡单庄村的“首富”。7月9日出门时,他的兜里只有几十元钱。
  
  6月26日高考发榜,福利院17个参加高考的孩子全上了大专线。一年十多万的学费、生活费,成了这位老人现在最大的目标。
  
  2002年,身为农民的牛志远办起了许昌市第一个民营福利院。今年,福利院收养的孤儿达到39个,其中21个考上大学。而这位老人耗尽数十万家财,重新跌入“穷人”行列。一年多前才获准经营的“阳光福利院”也随之前景难测。
  
  39个孤儿的“家”
  
  推让了半天,杨宝真和盛晓丽,两个19岁的姑娘分吃了一个桃子。
  
  桃子是杨宝真从学校回来时在县城买的,共11个。她先分给了年纪较小的孩子,最后一个,她用手掰开,分给了同岁的盛晓丽。
  
  最大最红的一个,她留给了牛爷爷。“这孩子可懂事。”老牛说,杨宝真三四年前来到福利院,去年考上了河南大学外语系。
  
  “没有牛爷爷,我连高中都上不了。”戴着一副眼镜的杨宝真有点羞涩。她幼时父母去世,13年来没人照料。老牛见到她时是冬天,床上连垫被都没有。
  
  目前,福利院里39个孤儿最大的20岁,最小的10岁,“都是无依无靠没人管的苦孩子。”老牛说。
  
  “襄城县阳光福利院”就在靠公路的一个农家院落里,满院子菜畦和树。四周20多问瓦房,分成客厅、卧室、学习室、厨房,餐厅、卫生室。
  
  客厅里挂着《院务制度》、《院长职责》、《医务制度》,纸张已经起了霉点。院务管理委员会上院长是牛志远。副院长是他的大儿子牛占峰,成员中还有二儿子牛永军和两个儿媳妇。
  
  牛志远在小学生的卧室里靠窗摆了一张破旧的单人床,“这些小孩子晚上会踢被子,半夜要起床尿尿,得有人照顾。”
  
  因为多数孩子在县城或者外地读书,所以平常住在这里的只有七八个孩子。一到周末或者学校放假,福利院的孩子就会骤然增加。
  
  7月2日,朱志豪从焦作师专放假回“家”。从2000年这个院子建成开始,他就在这里住。
  
  “老家的房子倒了,全是草。”朱志豪说,除了阳光福利院,他放假时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因肝癌去世,同年12月,患病的母亲跳了河。所作亲人只有一个精神病姨妈和双目失明的姨父。流浪了一段日子后,在平顶山做铜像生意的牛志远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自己家。
  
  孩子们带回家来总是由牛志远的妻子照顾,帮他们换衣服、洗澡,甚至喂饭。冬天,她带着四五个小男孩去女澡堂洗澡,结果常遭澡堂里的女人群起指责,她说,“我也不恼,这些孩子可怜哩。”
  
  不养“社会流子”
  
  今年,盛晓丽考了515分,上了大专分数线。老牛让她复读,别怕花钱,“她平时学习可好了,这次发挥失常。”
  
  高考前,盛晓丽体检时查出肝病,回到福利院,她怯生生地和牛爷爷说,“我又病了,恐怕你会把我撵走。”牛志远安慰她,“咱不怕,把病治好了再上大学。”
  
  在接受牛志远助养前,盛晓丽在学校每天靠课后捡瓶子、垃圾养活自己,下课就跑到食堂帮忙卖饭菜,以获得一顿免费餐。
  
  牛志远说,盛晓丽来福利院之前,没钱交学费,老师把她的桌子搬走,她于是靠着墙站着上课,一站就是三个星期,第二次拖欠学费,老师又一次把她的课桌搬走,她又站着读了2个星期。
  
  通过学校推荐,2004年她第一次和牛爷爷见面。盛晓丽说:“那回第一次听到有人跟我说,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目前在福利院的39个孩子,全部都是在读的学生。“他们能读多远,我就送多远。”牛志远说。
  
  牛志远收养孤儿,只有两个标准品行端正,不傻不愣是个正常人。“我要养的不是社会流子(不务正业的人)。”他说,只有那种家境贫寒,又不放弃上进的孩子才值得同情和帮助。
  
  “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人,平常在外做生意,看到没衣服穿的人,会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大儿子牛占峰记不起父亲是什么时候开始收留孤儿的,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在家里收留过几十个孩子,短的两三月、半年,最长的两年,后来都回去了。
  
  目前的福利院里,朱志豪是牛志远带得最久的孩子,他直接喊“爷爷”。老牛说,这孩子学习很刻苦,但因为家庭阴影带来思想包袱,经常读不进书。后来,他复读了2次,才考上专科。
  
  牛志远说自己对好生差生一视同仁。“有的孩子脑子本来差些,只要他勤奋了,怨不得他。”
  
  送100个孤儿上大学
  
  7月9目,老牛从县城回到家里,朱志豪忙着迎上去。“爷爷中午又没吃饭。”他偷偷告诉记者。
  
  2005年8月,4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即将入学,牛志远带着他们到县城每人买了一套新衣服、一双新皮鞋。
  
  朱志豪说,爷爷自己已经4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外出几十里都是骑自行车,饿了最多吃碗烩面。
  
  “如果不办福利院,我的生活肯定在本村是最富裕的。”牛志远说,之前的铜像生意为他积累了40万存款。
  
  在创办福利院之前,老牛是当地的“能人”。他从小家境贫寒,上个世纪80年代,他通过自学,以铸造铜像致富。
  
  福利院对面“单桥大饭店”的小伍说,牛志远致富后一直乐善好施,1998年曾捐赠过4尊价值数十万的铜像。
  
  老牛说,之所以萌发办福利院的想法.是做铜像生意中碰到一些贫寒的孤儿很可怜,“伟人塑是伟人,不塑也还是伟人,捐铜像的钱不如用来办个福利院。”
  
  2000年,牛志远开始着手实施自己建造福利院的计划。福利院审批难,牛志远以建铸造工艺厂房的名义拿到了建房批文。没有地,牛志远把地点选在自己的3亩责任田上。
  
  2002年,福利院的牌子挂了上来,并收了七八个孩子。
  
  牛志远说,修这个福利院包括里面的设施,花了14万元。
  
  2005年1月,距离福利院的事实存在已两三年时间,“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终于获得县民政局批准。
  
  襄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卢文海说:襄城县目前没有一家公办的福利院,某种意义上,老牛是在做民政部门该做的事情。
  
  2005年,福利院6个孩子参加高考,最后有4个考上大学。
  
  2006年,17名孩子全部上了大专线。其中一名孩子甚至考了全县第二名,有望上北大。
  
  10年,培养出100个大学生。这是牛志远给阳光福利院定下的目标。
  
  “得送他们上大学,老在农村里转没出息,日子还是苦。”老牛说,自家的小孩没读什么书,一直是个遗憾,当时小孩多,家里太困难,上不起大学,只有大儿子读了高中。
  
  “100个大学生,至少需要300万,这个账我算过的,这是10年要这么多,不是一下子要这么多。可以慢慢来的。也不能定太多,不切实际。”牛志远说。
  
  对于住校读书的高中生,牛志远每个月发给150元生活费,大学生是300元。“这样孩子们在学校里就能吃上肉。”
  
  救孤非议
  
  刚放暑假,牛志远就将几个有亲戚的小学生孤儿一一送到了他们的亲戚身边。“让他们放心,我啥也不求。”
  
  阳光福利院的外墙刷着鲜红的一排大字:奉献爱心,造福社会。
  
  这八个字有一番来历。老牛说,阳光福利院建成后,有人就说,一个农民,自己花几十万块钱盖个院子,养这么多非亲非故的小孩,供完上学就让他们走,他图什么々是打着福利院的幌子倒卖孤儿呢。
  
  “还有人说,福利院是养这些孩子来卖器官。”老牛说,有些孩子的亲戚因此来到福利院进行调查。
  
  于是,他请人用红色的油漆在墙上写下了这8个大字。“这不是要向别人标榜啥,而是我对流言的反击。”
  
  牛志远说,连民政局也不无担心。福利院明明是收留抚养孤儿,但批准证书规定的服务范围却是为老服务。
  
  按照民政局的批示,福利院接收孤儿采取助养的形式,福利院并不是孤儿的监护人,只是他读书生活的资助人。同时,福利院接收孤儿也必须由当地村委会、派出所出具证明,然后到民政局备案,同时与孤儿的原监护人签订相关协议。
  
  “这是为了谨慎起见。”襄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卢文海说,县里还是默许老牛招收孤儿的。
  
  而说到孤儿们的有些亲属,老牛说更是感觉心凉。他说,有些孤儿是有亲属的,但很少有亲戚来看过,“像都是怕粘上了”。
  
  “我是没喝过他们一口水,也没听他们说过一句感谢话。”老牛说,收养了一些孤儿,他们的亲戚还和他闹。
  
  福利院中一个孩子双亲去世,无人照管,孩子自己在学校扫地打工,学校老师可怜他,推荐到福利院。结果没多久,孩子的伯父就跑来闹事,说孩子我来管。但是,学校让他交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时,他却拒绝支付,只想得到孩子父母留下的地产。最后,学校只好又找到老牛,让福利院把孩子接走。
  
  去年杨宝真考上大学,牛志远去送,她的一个叔父也来了。但是一路吃饭,叔父都是分文不掏,到了宿舍,一听说孩子需要买脸盆之类的日用品,这个叔父马上走了。牛志远给孩子买来东西,杨宝真伤心地哭了。牛志远只好劝她:“你哈都不用讲,努力学习就行了。”
  
  老牛说起这事有点生气,“今年送孩子上学,谁的亲戚都不让一块去了。”
  
  资金困局
  
  2006年高考结束后,牛志远在福利院做了三桌菜,为17个参加高考的孩子办了庆功宴。但是,高兴很短暂。
  
  “一算账就发愁。”老牛说,学费生活费每人一年得七八千元,17个孩子就是十三四万,还有去年考上的4个,暑假结束就要学费。而还有18正在读中小学的孩子,学费和生活开支也要几万元。
  
  阳光福利院获得民政部门正式批准1年半后,开始陷入困境。
  
  牛志远的铜像作坊越来越不赚钱。铜价涨了一倍多,而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也很落后。而他本身忙于福利院,也根本没时间去打理生意。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可以赚10多万,现在能赚三四万就不错了。
  
  随着“阳光福利院”牌子挂起后,福利院的孩子日浙增多,当地许多人说牛志远是“大傻瓜”,“自己骑个破”伏尔加“(自行车),大把银子往孤儿身上花”。
  
  牛志远以前积攒下来的40万元,如今已经花费殆尽。小儿子准备结婚买房的钱也花了四五万元。
  
  “这些孤儿确实可怜,但是这样做也太不切实际了,家里的生活总要过下去。”大儿子牛占峰家的客厅除了一台电视机,没有其他家电。
  
  二儿子牛永军开三轮车送货,每个月挣500元,妻子办一个小诊所,生意萧条。牛永军也感慨,要是不养这帮孩子,我们的日子当然好过多了。
  
  但是四个儿子都对一贯权威的父亲表示服从。牛占峰说,这是父亲的志愿,他以后老了,他们还是要把把福利院继续办下去。
  
  老牛说,目前孩子们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县团委答应把情况向团省委汇报,争取助学基金。另外,县领导指示县工会找市工会,请求市里一些企业赞助。他还去找了民政局,但被告知没有这个救助项目。
  
  在和各个政府部门联系之外,老牛也和村里协商好,今年承包30亩地雇工种烟草。年收入有五六万。其余的能通过一些学费减免政策可以减免一部分,剩下的就借债。
  
  “这些孤儿们太苦了,他们的苦使得我没办法不坚持下去。”
  
  朱志豪现在利用课余时间,在宿舍区卖方便面,一个月能挣100来块钱。“如果不是上学特别需要钱,肯定不忍心再要牛爷爷帮助。”几个考上大学的孤儿也在学校找勤工俭学的YL会,他们想给牛爷爷减少些负担。
  
  牛志远说,万一他有什么意外,万一几个儿子不愿意干下去,考上大学的孩子们答应,毕业后回来接着干。“十年二十年之后,学生们中肯定有不少会有出息,他们肯定能让福利院走下去,走得更好。”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

信息流广告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社区团购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钢琴入门指法教程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地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ps素材库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石家庄论坛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标准件 电地暖 网站转让 鲜花 书包网 英语培训机构 电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