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拍摄《一个都不能少》时的魏敏芝(左)与张艺谋
1999年,导演张艺谋捧红了两位“谋女郎”。一位是章子怡,金像奖、金马奖双料影后。另一位姑娘,张艺谋几次在媒体面前直言“长得不好看,身材也不好,不适合当演员”。
1
这位姑娘叫魏敏芝。13岁之前,她从未踏足过老家河北赤城县镇宁堡村之外的地方。每天一放学,她就回家打猪草、喂猪。
初中毕业后,她会和村里其他女娃娃一样,嫁人生子。如果不出意外,一定绕不开祖辈面朝黄土的人生。直到张艺谋找到了她。从此,一条通向远方的路,铺到了她的脚下。
1995年至1997年,是张艺谋的人生低谷期:他先是和搭档多年的巩俐分手,又逢《有话好好说》口碑票房褒贬不一,去意大利导演歌剧《图兰朵》时,父亲去世……
1998年,消沉了几年的张艺谋想打一场翻身仗,当他看到新疆作家施祥生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时,便知道机会来了。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是一个作为临时代课教师的女孩,执着地留住每一个学生的故事。主人公的执拗,正是张艺谋想要表达的底层人的坚持。这就是后来横扫无数大奖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他预备采用全业余演员出演。剧组人员分头到全国各地的山村、乡镇选角。副导演郦红在河北镇宁堡村选村主任一角时,看到一对在村口玩耍的双胞胎——魏敏芝和妹妹魏聰芝。
郦红一眼看中了魏聪芝,便问她会不会唱歌、跳舞。魏聪芝腼腆害羞,直往姐姐身后躲。魏敏芝为了给妹妹壮胆,天不怕、地不怕似的大声回答了一句:“我会!”说着,真就边比画边唱了一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郦红觉得这个小姑娘有点意思,便问她会不会跳舞。魏敏芝坦白自己从未学过,但会跳,随后跳了一段自编的印度舞。
郦红大为惊喜,追问她“你敢拍电影吗?”魏敏芝不懂什么是电影,但依旧回答得大声且坚定:“敢!”
就这样,她被带到张艺谋面前。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选角,在淘汰了几万个女孩后,魏敏芝和另一个排第一的女孩竞争女主角。
那个女孩演戏比她好,可张艺谋又青睐魏敏芝直白纯真的气质。他想了个办法,找了间空房子,里面立了一架摄像机,让两个女孩冲着镜头大喊。那个女孩放不开面子,魏敏芝却喊得撕心裂肺。
张艺谋心里一动,定了。两个星期后,电影开拍。几个月后,杀青。
和剧组相处了一百来天的魏敏芝,重新回到小山村。重复着劈柴、喂猪的生活。
那时,她还没意识到这部电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她只是因落下了很多功课而沮丧,以及为没赶上吃家里种的、第一年收获的草莓而感到遗憾。
2
1999年,《一个都不能少》率先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映,一举拿下金狮奖最佳影片奖。并先后斩获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第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等10项大奖。
魏敏芝一炮而红。娱乐记者乌泱乌泱地拥进那片从未被城市喧嚣打扰过的小村庄。各种戏约纷至沓来,还有电影公司开出天价,要签走“魏老师”。
看着堵在家门口的那群人,一向大胆又直接的魏敏芝,第一次感到迷茫。
她回忆说:“当时不知道是去见识外面光鲜亮丽的世界,还是继续踏踏实实地读书。”
张艺谋第二次找到魏敏芝,语重心长地说了一段话:
“孩子,你不能当明星,从现在起一切归零。你成功出演了一部电影,只能说你的人生多了一次不同的经历,这件事不能改变你的命运。你不要听别人夸你是大明星,我希望你冷静下来,你不适合进入娱乐圈,我也不希望你进入娱乐圈。但是你能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好好学习,从现在开始,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农家女魏敏芝,成了第一个被“劝退”的“谋女郎”。但她听从张艺谋的建议,直截了当地回绝了各路媒体、导演的邀约,退出演艺圈,专心上学。
巧的是,当时石家庄精英中学董事长翟志海看完《一个都不能少》后,深受感动。他主动了解了魏敏芝的家境,邀请魏敏芝到精英中学的宏志班读书,不收学杂费,每个月还给她发300块钱的生活补助,并且安排她姐姐和父亲到精英中学工作。
14岁的魏敏芝,第一次去了大城市。不会说普通话的她,在课堂上提问时总被同学笑话。她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学习功课和练习普通话上。用同学的话说:“她每天熄灯后都打着手电筒学习。”
3年后,魏敏芝顺利考上了精英中学高中部。
3
虽然被张艺谋劝退了演艺梦,但魏敏芝心里的那团火还是没灭。有时候她做梦,梦见“导演叔叔”又来找她演戏了,醒来发现是梦,便抱怨自己“怎么醒得那么快”。到了高三备考阶段,19岁的魏敏芝想要把梦想变成现实。
她把高考目标告诉了老师,既然当不成演员,那就当导演。老师和父母一致反对。爸爸批评女儿,你最好别做导演梦了,老老实实去考师范类学校,将来像你姐姐一样教书。魏敏芝
魏敏芝不愿意放弃,苦苦央求,终于换来了父亲的许可。
2004年2月,魏敏芝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专业课的第一次考试。
当时报考导演专业的有800多人,魏敏芝顺利通过初试和复试,却败在了需要大量电影专业知识,且颇具难度的三试上。看完榜一个小时后,她就与姐姐踏上了返回石家庄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