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第2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第3句】: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第4句】: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佚名
【第5句】: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第6句】: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第7句】: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邹韬奋
【第8句】: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昆体良
【第9句】: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第10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第11句】: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
【第12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第13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
【第14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第15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第16句】: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第17句】: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
【第18句】: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莎士比亚
【第19句】: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康有为
【第20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第21句】:假定美德既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苏格拉底
【第22句】: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陶行知
【第23句】:故欲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如何改革个人?唯一方法,厥为教育。--张伯苓
【第24句】: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第25句】: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
【第26句】: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大仲马
【第27句】: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一、为师之道
【第1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翻译: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人学习一心为了炫耀。”
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中有黄金屋,有千钟粟,有颜如玉,而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美。这是老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一课吧。
【第2句】: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翻译: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自己做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只要如此做,天下人都会肯定你走在正道上。行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又问具体的方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解读:内心有爱,对外遵守规范,人生就可立于不败之地。而做到这些最关键的是自我做主,不能依赖其它。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立定根基的一课。
【第3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翻译: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解读:培养学生,既要保养其纯真的一面,又要教之以人文礼仪,使二者相得益彰。
【第4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翻译: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应该做的而不去做,有缺失不能立刻改正,是我的忧愁啊。”
解读:当老师的,常鼓励学生要上进,但自己就不能自满,应努力追求自身的完美,给学生一个表率。
二、为师之德
【第1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来往,信守承诺了吗?传授学生的道理,有印证学习吗?”
解读: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传不习乎?”教给弟子的东西,如果不能亲身实践印证过,不是有可能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吗?
【第2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翻译:默默存思所见所闻,认真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呢?
解读:有的老师的讲义,可以一用二十年,这也太过分了吧。学不厌,教不倦,这是为师的基本品德。
【第3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
翻译:孔子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
解读:教师是最崇高的事业,只要有人求学,就没有理由不教。
【第4句】: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
翻译: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所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你们眼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
解读:弟子只要有心求道,当老师的怎能不倾囊相授。最重要的是,身教重于言教。
三、为师之法
【第1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翻译: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如此,他不能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我就不多说了。”
解读:教育的时机很重要,弟子真心向学,到了急得抓耳挠腮的地步,稍一点拨,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翻译:了解一个道理,比不上喜爱这个道理;喜爱这个道理,比不上乐在其中。
解读:最好的教育,也许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乐在其中,才能久远。
【第3句】: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翻译:子路问:“听到可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冉有问:“听到可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是的。”公西华问:“两人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冉求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勇往直前,所以我让他保守些。”
解读:每个人的才具、性情不同,因材施教,才会获得最佳的效果。
【第4句】:子曰:“有教无类。——《论语》
翻译:孔子说:“我在教学时一视同仁,不区分学生的类别。”
解读:社会有各种区分,阶层、贫富、智愚、地域、亲疏,能够平等相待,才是真正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