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4891”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苏武牧羊故事读后感
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回味无穷。同学们,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苏武牧羊读后感,一起来阅读学习吧!
篇【1】:苏武牧羊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篇【2】:苏武牧羊读后感
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
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
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回到长安的那一天,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
是呀!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以前,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有些人为了一点个人的利益,所以弃人民利益而不顾,这种人是受人唾弃,受人鄙视的。同样在社会上立足要一个“忠”字,不然谁要一个出卖自己公司的人呢?
没有的。就像狗一样,忠诚的狗会一生一,世跟随自己的主人,任劳任怨。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就应该这样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与自己,忠诚与国家,就像苏武,像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
故事《苏武牧羊》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上下五千年》的书,是林汉达写的。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感到很疑惑:五千年,居然一本书就给写完了?带着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清代的白莲教大起义,全书一共有262个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介绍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真是很“壮观”的一本书啊!
这本书中有很多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要算“苏武牧羊”这个故事了。
那还是汉朝的时候,与北方的匈奴一直在打仗,后来匈奴被打败后,单于派来使者求和,总算有几年没打了。虽然表面上看,是和平了,实际上,匈奴还是想着进犯中原。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出使匈奴,却被单于扣押不得回朝。
单于看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想逼迫他投降。于是用断食、断水折磨他,还把他放逐到北海边去牧羊,但苏武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信念,一直紧握着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
十九年后,苏武终于被释放回汉朝。当苏武终于回到长安时,百姓们都出来迎接。看到他那满头的白发、白须和他手中那掉光了毛的旌节,都称赞他是有气节的大丈夫。
读完这个小故事,我想了很多。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像文中所写的卫律、李陵之流贪生怕死之辈,但更多的却是像苏武一样的宁死不屈的大丈夫。从故事里,我们不难读出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面对敌人的各种威逼利诱,他义正辞严,凛然不可侵犯,在冰天雪地的北海边过着含辛茹苦的生活,却依然不屈不挠,宁死不降,这些都表现出了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这本书中,像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是忠贞爱国的大丈夫。正因为有他们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温庭筠《苏武庙》教案及苏武牧羊的故事
引导语:温庭筠的《苏武庙》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
《苏武庙》教案教学目标:
【第1句】:背诵这首古诗。
【第2句】:学习诗人运用描写、对仗、用典等表现人物的方法。
【第3句】:感受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运用描写、对仗、用典等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句】:激趣导入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生答:苏武)知道苏武的故事吗?(同学交流)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凭吊怀古诗《苏武庙》。
【第2句】:美读感知
【第1句】:(屏显)请同学们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有节奏美。
如:(屏显)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第2句】:读后请思考,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思考交流)
【第3句】:美点寻踪
同学们刚才大概了解了苏武其人其事,(屏显)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流畅、有感情,要读出诗句的意思来。
【第1句】:边朗读,边翻译句子的意思。可讨论交流。
【第2句】: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美在哪里?
同学交流,教师点拨。如可以这样去思考(屏显):
(1)用词美
“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还有“雁断”及表现被困匈奴不得归之痛,也表达苏武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等。
(2)对仗美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讲究,分别从时空角度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3)绘画美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是亲眼目睹的塞外之景,暗用典故,画面感强,形象表达苏武被困匈奴的孤独寂寞情怀。
(4)情感美
这首诗, 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
【第4句】:拓展延伸
下面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屏显):
苏武 李白【唐代】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请同学们比较二诗的异同。
【第5句】:请同学们背诵课文,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绘画美,体味爱国主义感情。
拓展
苏武牧羊的故事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长期交战,致使两国国力削弱。匈奴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当汉朝派使者回访时,匈奴却扣留了部分人质。公元前100年,正当汉武帝打算出兵匈奴时,匈奴又派使者来求和,并答应释放以前扣押的汉朝使者。汉武帝得知后非常欣喜,于是,他派中郎将苏武携带汉朝文书和象征他使臣的旄节出使匈奴,副手张胜还有随员常惠也一同前往。
然而,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发生了内讧,苏武等人也因此被扣留了下来。
匈奴想让苏武归降,便派来了曾是汉臣,后来投降匈奴的卫律去游说他。
卫律说:“我归顺匈奴后,单于赐我爵号,让我称王。现在我拥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和牲畜。如果你投降,我保证你也会和我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否则,你性命难保!”
苏武当即痛骂卫律道:“好好的汉臣你不做,偏偏要对侵犯喊人的匈奴摇尾乞怜。你背叛皇上、抛弃亲人,不顾君臣之礼、手足之情,你有什么颜面来见我?”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一怒之下把苏武关在一个露天的地窖里不给他吃喝,想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腊月寒冬,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没有水喝,就捧着一把雪止渴;没有食物,就扯下蓬上的粘毛充饥。
就这样过了几天,单于见苏武居然还没死,更没有投降的意思,一怒之下就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今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并对他说:“既然你不肯臣服于我,我就派你去放羊,等公羊生了小羊,我就放你回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单于这么说,只是想长期监禁苏武罢了。
寒冷的北海荒无人烟,苏武只能挖掘老鼠的食物来充饥。在这里,唯一和他作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汉朝使臣身份的旄节。他每天都挥着旄节放羊,睡觉时也把旄节放在身边。日复一日,旄节上用来装饰的牦牛尾巴几乎全部脱落了。
公元前85年,这时汉武帝已死,由其子继位,即汉昭帝。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求单于放回苏武。单于却骗汉朝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汉朝使者知道苏武依然健在,便严厉地说:“匈奴既然有心同汉朝和好,就不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带,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大惊失色,他以为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天地,连大雁也替他送信给汉昭帝!于是,他连忙把苏武放了。
苏武在匈奴苦熬了十九年之后,头发、胡须全部都白了。苏武手持旄节回到长安的那天,所有人都出来迎接,人们都被苏武的精神感动了,纷纷称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关于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卫律说:"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样富贵,若白白地流血牺牲,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怒斥道: "卫律,你身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审判。"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后来单于又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对他的食物供应,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卧行走都拿着汉节。岁月一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牛尾都落尽了。
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辛,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出使还是壮年,及至归国,头发胡须全白了。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