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3837”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课文《那一定会很好》教案范文
设计说明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木头的各种变化,蕴含了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一粒种子经过的历程,再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道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前准备
【第1句】:制作多媒体课件。(老师)
【第2句】: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第1句】: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第1句】:话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第1句】:课件展示“舒服”,请问同学们有感觉舒服的时候吗?那都是在什么时候?
【第2句】:板书课题。
【第1句】: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感到舒服的时候。
【第2句】:理解“舒服”的含义。
【第3句】:齐读课题。
【第1句】:说说你对“舒服”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第1句】: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2句】:读完课文后,想一想种子经过了哪些历程。
【第1句】: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2句】:讨论文中的种子经过了哪些历程。
【第2句】: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努力(nǔlǔ)
茎叶(jīnjīnɡ)
拆掉(chāichì)
【第3句】: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20分钟)
【第1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
【第2句】: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第3句】:再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第1句】: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的句子。
【第2句】:师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第3句】: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并体会情感。
【第4句】:学生讨论交流种子经过的历程。【第3句】:抄写文中含有“舒服”一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句】: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第1句】: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第2句】: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3句】:师生讨论交流懂得的道理。
【第4句】: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从“舒服”入手,让学生谈自己感觉舒服的时刻,理解“舒服”的含义。接着又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文中含有“舒服”的句子,理清一粒种子经过的历程,从而更深层地理解“舒服”的含义,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学得轻松、愉快,效果比较好。
那一定会很好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1句】:会认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2句】: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第3句】: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点难点
【第1句】: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第2句】: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第1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去年的树的遭遇让我们感到有些淡淡的忧伤。有一粒种子努力生长,它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又有哪些奇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第2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1句】:自由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
出示重点字词:缩成 努力 茎 手推车 吱吱嘎嘎 拆了 旧木料
【第2句】:指名读,师生一起正音。
【第3句】: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3句】:抓住重点,讨论交流
【第1句】:默读课文,把含有“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很好”代表着这粒种子的愿望,那么它到底有过哪些愿望呢?它的愿望实现了没有?怎样实现的?小组讨论交流。
情节1:它是种子时。
A.小组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这样想?(站起来,呼吸新鲜空气。——那一定很很好)
B.指导朗读:哪个词能体现种子一定要站起来的决心?(一定)指导把句子读的响亮坚定。
C.交流:愿望实现没有?怎么实现的?(努力生长,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情节2:它是大树时。
A.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很很好)
B.体会心情,指导读出向往的语气。
C.交流:它是怎么实现这个愿望的?(向农夫拂动,被做成一辆手推车。)成了手推车以后,它什么感受?(真很好)
情节3:它是手推车时。
交流:它为什么想停下来?它怎么想的?抓住“费力”一词,体会它的感受(坐着休息——那一定很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它费力的样子。
情节4:它是椅子时。
A.从它的感受来体会,抓住“吃力”体会心情。(想躺下——那一定很很好。)
B.指导朗读。读出吃力的感受。
情节5:它是木地板时。
A.交流:哪些词语能表现它的感受?“满意”、“舒展”。(很好极了)。
B.讨论:为什么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它觉得自己又变得年轻了。)
C.指导朗读。体会它满意的心情,并读出来。
【第2句】:总结: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特殊的历程,每一个历程它都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每一个历程也都为它带来了快乐。
【第4句】:对比阅读,讨论异同
前面我们学习了《去年的树》,同样是写树木,从体裁和内容上看,这两篇文章在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自主完成。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第5句】:围绕主题,练讲故事
【第1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粒种子在历程中给人类做出了贡献,自己也感到了快乐。如果你是这粒小小的种子,你能把你的奇遇讲给别人听吗?
【第2句】:布置作业:给家长或他人讲《那一定很很好》的故事。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第1句】:会认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2句】: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第3句】: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点难点
【第1句】: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第2句】: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第1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去年的树的遭遇让我们感到有些淡淡的忧伤。有一粒种子努力生长,它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又有哪些奇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课文《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第2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1句】:自由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
【第2句】:指名读,师生一起正音。
【第3句】: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3句】:抓住重点,讨论交流
【第1句】:默读课文,把含有“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很好”代表着这粒种子的愿望,那么它到底有过哪些愿望呢?它的愿望实现了没有?怎样实现的?小组讨论交流。
情节1:它是种子时。
A.小组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这样想?(站起来,呼吸新鲜空气。——那一定很很好)
B.指导朗读:哪个词能体现种子一定要站起来的决心?(一定)指导把句子读的响亮坚定。
C.交流:愿望实现没有?怎么实现的?(努力生长,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情节2:它是大树时。
A.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很很好)
B.体会心情,指出向往的'语气。
C.交流:它是怎么实现这个愿望的?(向农夫拂动,被做成一辆手推车。)成了手推车以后,它什么感受?(真很好)
情节3:它是手推车时。
交流:它为什么想停下来?它怎么想的?抓住“费力”一词,体会它的感受(坐着休息——那一定很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它费力的样子。
情节4:它是椅子时。
A.从它的感受来体会,抓住“吃力”体会心情。(想躺下——那一定很很好。)
B.指导朗读。读出吃力的感受。
情节5:它是木地板时。
A.交流:哪些词语能表现它的感受?“满意”、“舒展”。(很好极了)。
B.讨论:为什么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它觉得自己又变得年轻了。)
C.指导朗读。体会它满意的心情,并读出来。
【第2句】::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特殊的历程,每一个历程它都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每一个历程也都为它带来了快乐。
【第4句】:对比阅读,讨论异同
前面我们学习了《去年的树》,同样是写树木,从体裁和内容上看,这两文章在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自主完成。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第5句】:围绕主题,练讲故事
【第1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粒种子在历程中给人类做出了贡献,自己也感到了快乐。如果你是这粒小小的种子,你能把你的奇遇讲给别人听吗?
【第2句】:布置作业:给家长或他人讲《那一定很很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