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2991”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十六年前的回忆》句子理解
课文中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有: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间他又出去了。
(从“父亲”每天的早出晚归,可以体会到局势越来越严重,体会到“父亲”在为革命工作奔忙。)
(2)、“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的问题。……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父亲原则性很强,牵涉到党组织的秘密,即使是对亲人他也不说。)
(3)、“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从“现在是什么时候”,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从“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可以体会到李大钊绝不离开工作岗位,体会到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从“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可以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保持革命者的尊严。)
(5)、我看到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平时,父亲理的是平头,头发非常整齐。法庭上的他却是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他在监狱里受到非人待遇。脸上的表情是“平静而慈祥的”,说明他仍保持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亲人的爱,面对敌人的审判,态度十分镇静。
(6)、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一句是理解上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先理解“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是鼓舞李大钊的“伟大的力量”,要从李大钊的表现中去理解。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是因为心中“有伟大力量”。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鼓励亲人,使“我”也变得机智勇敢。这也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学生在交流自己的见解时,应要求不能泛泛而说,而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以重点词句为依据,要有所分析。
(7)、“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记住父亲被难日,就是记住敌人欠下的血债,就是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第2句】:人教版6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句子含意
《十六年前的回忆》句子解析
【第1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解析】 “局势严重”指当时敌人疯狂地逮捕革命者,作为领导者,父亲更是敌人的主要目标。在这种局势下,父亲首先想到的是工作,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第2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解析】 这段话是李大钊同志拒绝妻子的劝告,坚持要留在北京时说的。“我哪能离开呢?”说明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局势越严重,越是紧张地工作,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第3句】: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解析】 这句话交代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表现——非常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是因为他知道对敌人是无理可讲的,这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第4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解析】 这段话先描写了李大钊在法庭上的神态:对“我”的喊声、母亲和妹妹的哭声,他只是“瞅了瞅”,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接着写他这样表现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心里充满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正因为这样,他能在敌人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也能在法庭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安定”“沉着”去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佳句】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惯有”是“向来有”的意思,父亲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保持着他向来有的严峻态度,说明父亲沉着镇定,临危不惧。父亲没有向敌人讲道理,是因为他对敌人的反动本质有深刻的认识,表现了他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句式变化】
缩句:
【第1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父亲取出小手枪。
【第2句】:我看到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我看到脸。
【第3句】: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 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