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检查中发现,我们不少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学习时随意性很大。学生诵读状态不佳,精神萎靡,有气无力,投入度、专注度都远远不够。有的观看专家讲解视频,有的在抄写默写,有的干脆就撒手让学生随便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等。这些做法都不不正确。
关于国学的学习,我的观点是: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
初中生学习国学经典的主要目的是文化积累。因为学生古汉语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而他们的记忆正处于黄金期。国学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大多学生不能理解,教师不必过多讲解,也不必要急于观看专家教学视频。针对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与其讲得多学生不能理解,还不如把时间还给他们,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今后随着古汉语知识的不断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会逐渐理解和感悟。我们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犹如播下文明的种子。这些种子以后会慢慢发芽、开花、结果,成就孩子们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我们说“无读不语文”。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方式就是“读”。国学经典学习也是一样的,最根本,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也是诵读。让学生手捧书本,调整身心,然后大声的有情感的吟诵,专注投入的吟诵,反复的吟诵,直至达到开口即来,张口能言的程度,这样国学就学好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必刻意的要求学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也不必要强调逐字逐句的翻译,最该做的就要引导学生有情感,有节奏,专注投入的吟诵。
当学生把经典诵读的滚瓜烂熟,能随口呼出时,那些所谓的译文和注解自然而然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在学生能熟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看专家教授的教学视频,这时候学生的体悟会更深刻,内化也会比较完全。
关于“诵读”的好处和优势,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诵读可以训练人的定力或专注力。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于习诵的缘故,可以循序渐进获得定力或专注力,定力可以开发智慧。
诵读是修心的重要方法。通过习诵,所诵内容可以深入内心和大脑,改变人的观念。
诵读可以修心,诵也可以修身。这里说的修身,是通过口诵调理气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所以口诵要有正确的诵法,才能达到颐养身心的目的。如果没有方法,只是一味地大声朗诵,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正确的诵法,可以让你气息匀称、饱满、悠然、持续长久。错误的诵法,能让你气息不足、短促、紊乱、不自然。怎么诵着舒服就怎么诵,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要勉强而为。
诵读是传承各种经典的主要方法。古代经典传承的媒介极其有限,起初是竹简、布帛,到汉代才发明纸张,不像现在存储介质这么丰富。特别是上古时代,只能口耳相传,商代才出现甲骨文。
=
因此上,不管今天的媒介有多发达,不管现在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发生怎样的变化,背诵、吟诵、诵读,始终是都是学习经典最根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