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优美句子

大道之行也说了什么(告诉你大道之行也的全文和翻译)

文心雕龙

【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 残疾人 都有人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奸邪之谋就会得到杜绝而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这是孔子在参加鲁国的蜡祭仪式后感叹其徒有礼仪形式,失去了“大道”的实质,而后向学生言偃描绘的上古时期大道流行的社会景象。“大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统,是人认识到万事万物对立又统一的自然规律,明了天地万物本来为一体关系的真相,所以胸怀对待任何事物都如同对待自己一样的同理心,也就是“公心”。这样的大道流行于上古三皇、中古夏商周三代圣贤治国理政的时代。“为”读四声,表目的,意思是“为了”。古圣先贤立身行道,为先民谋幸福而无私作为。先民在这样的榜样带动下,生活、劳动同样“为公”不为私。“公”即是“共”,以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各路贤达在众人中成长成材,又被推举出来共同治理社会。

  《尚书》上记载,上古时期的尧帝遵循古人流传的天地之道、大公之德,凭借钦、明、文、思四种德行教化人民,实现了天下安定。他诚信、恭谨、克己、礼让,美好的德行传播到四方之外,乃至充塞于天地之间。天下大众受到尧帝德行的感化,因此像尊重日月一般崇敬他,自发地向他学习,每个人都不断完善德行,于是群贤毕至,实现了唐虞时期风俗大和的美好景象。在孔子看来,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都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而行事。德才兼备的人被大家推举出来管理众人之事,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这就是大同世界。

  而在孔子之前,西周统治阶层为了天下稳定,就制定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礼乐制度。“礼”,最初是圣人根据天、效法地的规律而创造,承载着天地之道、大公之德,贯彻在丧、祭、射、御、冠、昏、朝、聘各种礼仪形式之中,同时也是不同阶层政治、宗法、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准则。人遵循礼,形式上表现为礼仪,实质上是行道。“乐”是音乐,以德音雅乐培养贵族阶层的情操,使之从内心发出大仁大爱,以公心治国理政。圣人通过礼乐教化,把天地之道明示给百姓,这样治理国家自然成就了大同世界。西周前期,各诸侯国统一于周天子的管理,社会秩序井井有条,万国咸宁。历史上记载,周成王、周康王在位年间天下安定,有四十余年没有出现过犯罪行为,刑罚的器具都废弃不用,被称为“成康之治”。

  但是到了周朝末期,周王室开始骄奢淫逸,渐渐腐败。诸侯对周天子不再心悦诚服,便慢慢废弃礼乐制度,竞相争夺天下的人、财、物,发动了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从此“礼崩乐坏”,社会秩序被完全打乱。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正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对当时的社会乱象痛心疾首,于是到处拜师求教,寻找救世之方。他曾经向老子问礼。老子感叹,失去“大道”以后,不但人心越来越狭隘,就连美德和礼乐都成了空洞的形式。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说,“大道”丧失之后,人们没有了公心,不再以天下为一体,而是为自己的邦国谋取利益,但这样还算存有大德;这种大德丧失之后,人们还懂得“仁者爱人”;丧失仁爱之心以后,人们还懂得讲义务、讲责任;然而丧失责任感以后,就只能依靠礼的形式去规范,表面上维持善的样子而已。

  孔子一生学习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文化,感叹于曾经盛世的美好,于是周游列国呼吁再创大同之治。但当时追名逐利的统治阶层无法接受,于是他退修诗书、培养贤人。当读到《周易》这部古老文献时,他几乎手不释卷,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对于其中“大道”体悟越来越深入,创作了十篇传文,充分阐释出简单卦象和古老文字背后的核心理念。

  此后,《周易》作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结晶,被后世学者称为“大道之源”,其所承载的“天下一体”的理念统摄万事万物,所谓“冒天下之道”。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从这里发源。在千年、万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大道孕育出中华民族的广阔胸襟、大同理想、和合品质,书写出一幕幕动人篇章——仁义礼智的道德准则、和睦齐整的家风传统、团结互助的社会精神,追求国富民强的大治之世、睦邻友好的天下图景……直到今天,我们还一直承传着这一理念,它已化作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基因。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