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清晨,凉风习习。一缕晨光透过窗户,射在正在爬楼的学生身上。他们大多背着沉重的书包,迈着灌了铅似的双脚,低头弯腰吃力地上楼梯。每抬一步,便留下“咯咚”响,回响在楼梯间。
这时,只须一抬头,你就会发现:在窗户外,立着几株细长的植物。它们浑身翠绿,在风的吹拂下晃动着,显得柔弱不堪。但它们却坚韧地沐浴晨光中,从未柔弱——这就是窗下的竹子刚刚破土而出的新芽。
它长得很快,才一周,就比之前大一倍。仔细看就发现它的颜色更深了。那是风雨的沉淀!仔细听就能听到它在呼唤:呼唤风,“吹得再大些吧”;呼唤雨,“快多下点吧”;呼唤匆忙上上下下的同学们,“停下来看一眼吧”。
没有人留意过这新长出来一嫩笋,除了我。我曾看见它的美丽;我惊叹它惊人的生长速度;我也佩服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不顾一切要往上长的信念;现在也同情它遭遇的漠视和冷淡。
我在心中大喊:“抬头看一眼吧,只是一眼,就能发现这些努力的生命。”
人们一如既往地行色匆匆。生活节奏太快,往往忽略了眼前的美好。是我们自己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蒙蔽了发现美的眼睛。
抬起头来吧,发现身边的风景: 某株新生的绿植、蓝天白云、漫天红霞……都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去体会。
那窗外的新竹笋,能被多少人看见呢?
河流是画家钟爱的意象,尤其易北河与画家缘分匪浅。弗里德里希在1805年以及1820年之后都居住在易北河边,他晚年的门牌号便叫作“易北河边33号”。从工作室的窗边便能眺望河岸,他还尤其钟爱在暮色时分漫步河边。河流象征生命,也象征时间流逝,是各种时序图像中的常客。河流由起源至入海,正如人的一生自诞生到汇入无边的死亡。风景画的观者常有“天真之眼”(innocenteyes)的迷思,将风景物象视作对自然的简单摹写,意图还原既无人迹又无文明的原始野境,甚至将其视为返璞归真的理想田园。实际上风物景象往往以“寓意”的方式,呈现出画者心灵的倒影。
作为虔信者的弗里德里希善于将自然作为信仰体验的载体。寓意图像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和情趣魅力的造型方式,因为它为具体的物象注入谜语般的内涵,只有博学者与知音才能解读。其中也潜藏一种用意,即拒绝浅层的思考者触摸到画面内部深刻的本意,就仿佛一种保护机制。他笔下的风物景象往往与宗教寓意对应:落日代表旧约中的上帝,满月代表耶稣基督,站立在山巅的竖琴演奏者就是十字架耶稣受难像。《橡树林中的修道院》里描绘废弃教堂的断壁残垣,犹如文明土崩瓦解后的遗迹。废墟象征故乡与归所,也即人死之后灵魂的归所。当同时代人通过建筑绘画热情讴歌人类造物不亚于上帝的创造力时,废墟无疑在呼唤世人正视自身的傲慢与轻浮,保持谦卑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