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概念
心理危机是什么?
心理危机是对创伤、灾难或重大事件的急性应激反应,可以进一步理解为:
1、心理失衡(逐渐增加的压力);
2、惯常的应对机制失效;
3、伴有明显的困扰、损伤、功能紊乱等。
危机的应对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感觉危险和威胁无法克服时会对心理产生创伤。
采用恰当的应对方式,危机可能变成机遇和挑战,成为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历练,促进人格的成熟。
创伤反应四个阶段
每个人对创伤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冲击期: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恐惧、悲哀、悲伤、愤怒
防御期:防卫、否认拒绝面对事件的记忆,退缩、回避、合理化
解决期:采取各种方法、寻求各种资源解决问题
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一线工作人员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反应
创伤复原过程
震 惊 压力反应 复原
亲历者五个层面的“异常反应”
(1)认知层面:注意、记忆、思维、决断等能力受限。
(2)情绪层面:愤怒、焦虑、恐惧、悲伤、无力感、无助感...
(3)生理层面:高度紧张、亢奋、疲劳、疼痛、纳差、失眠
(4)行为层面:不爱说话或多话,发脾气、冲动、强迫
(5)三观层面: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
一线工作人员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反应、自助和疏导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紧迫性,致使一线相关工作人员在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甚至强烈的冲击,有些工作人员出现心理应激反应,造成个体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如下:
一、心理功能变化
(一)认知方面
1.一般表现
相关工作人员持续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时,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判断和理解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 、缺乏自信、犹豫不决、作出决定困难、思维总是沉浸疫情之中不能自拔等。
2.自我认识
①长期过劳和压力导致的身心疲惫,情绪压抑和耗竭;
②面对疫情的各种不确定性产生的懈怠和厌战心理;
③对自身和家人被感染的担忧;
④看见同事在工作中被感染后的悲哀和无助等感;
⑤因工作繁忙,无力照料家人而产生的愧疚感。
(二)情绪方面
1.一般表现 面对突发疫情,出现担心害怕是必然的反应。但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近距离的患者接触,失去常态和平衡的生活,使一线工作人员心理压力更大,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烦躁、委屈、压抑等不良情绪;面对民众的不理解、不配合、批评、甚至敌对时产生急躁、愤怒情绪;有时会表现为过分敏感,因一点小事就急躁、发脾气,甚至出现冲动行为等。
2.过分担心害怕 可能出现过分的担心害怕,缺乏安全感,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被感染,担心家人是否安全,害怕家人为自己担惊受怕等。
3.其他表现 有时可出现过度亢奋,影响休息和睡眠。因为对疫情的消极认识,还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绝望。
(三)行为方面
1.一般表现 由于疫情的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不断增加,导致许多工作人员身心疲惫,因此可能会出现工作质量和效率下降,不愿说话,与人交往的主动性降低,食欲降低或暴饮暴食,容易抱怨。
2.其他表现 因过度紧张,部分工作人员可能出现警觉性增高,并可有惊跳反应。还可出现过度防护,如反复洗手、一遍遍消毒等。
二、生理功能变化
(一)各种生理不适
1.疼痛 由于持续高负荷工作,出现肌肉紧张度增高,全身不同部位肌肉疼痛,尤以颈肩疼痛、腰痛明显。
2.消化功能减退 无食欲,食量减少,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等。
3.疲劳 因劳累而致疲劳感明显,少数人休息后也不能缓解。
(二)失眠
1.入睡困难 由于过度紧张,入睡慢,甚至数小时都难以入眠。
2.做噩梦和易惊醒 有时做噩梦,易惊醒,醒后迟迟不能入睡。
(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可出现有头晕、头痛、口干、出汗、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尿频、尿急、月经紊乱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当上述情况持续存在,程度较严重,给一线工作人员造成明显痛苦,或显著影响个体的工作生活时,应考虑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可能,需要寻求心理方面的专业服务。
一线工作人员可以相互支持、鼓励,积极自助,学习自我关爱的知识,听取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音频、视频,有效管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工作效能。
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自助与疏导
(1)认知层面:认知调整
认清形势,坚定信念、为所当为、为所能为。
由于疫情发展迅猛,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和不断出现的危重病例,容易使一线工作人员产生悲观情绪、无助感、自责感,甚至懈怠、厌战,其结果不仅给个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工作质量与效率。所以在特殊时期尽快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是一线工作人员心理自助的重要内容。
(2)情绪层面:情绪调节
不良情绪有害健康,应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式调节情绪。
1、表达情绪 可以通过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擅长或者喜爱绘画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情绪隔离
3、宣泄(合理的时间、地点、对象)。可以向同事、家人、亲友尽情表达内心的感受,获取心理支持。
4、寻求专业帮助。当无法进行自身调节,或出现严重情况时,需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3)生理层面:相对深的呼吸、平静、心身放松、天然的心身免疫力调动
呼吸调整:
1、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
2、通过鼻子吸气,让你的胃部鼓起来(鼓肚子),这意味着你用全肺呼吸。尽量使上胸部活动最少,保持缓慢的吸气。
3、缓慢、均匀地将废气从鼻子呼出。
4、重复几次,保持一定的节律。一分钟以8~12次呼吸为宜(一次呼气和吸气算作一次完整的呼吸)。初练时,可能无法熟练判断节律,因此应该练习估计5~7秒钟为一次呼吸的周期。
5、不能快速深呼吸。
(4)行为层面:
在工作之余可以读书、看报、看电视及听音等,以及在有限的空间内做一些运动,如呼吸放松训练、正念冥想、渐进式放松等,找到适合自己且符合兴趣爱好的、有毅力坚持的活动使紧张、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
(5)信仰层面:
把危机转换成人生的经验,更加热爱生活。
应对策略
(1)接受一线任务之前:
①专业准备:充分了解自身工作内容及性质,熟练掌握自身专业技术操作。避免暴露下的危险,防止意外。
②自身准备:建立规律的个人生活,适当体育锻炼、健康饮食,保障良好的睡眠,情绪稳定。了解自身的压力信号,提前预防。
③与家人的沟通:和家人沟通并讨论困难,寻求解决,帮家人做好准备,减少担心。
④工作团队组建:组建共同任务的工作人员团队,领导要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关心和关爱同志,增加团队凝聚力,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接受一线任务期间:
①注意自身防护,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操作原则。
②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保持稳定的工作情绪。定期休息,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
③工作之外时间里保持和家人及其他社会支持的联系和沟通。采用视频或音频方式,丰富体验。
④合理安排作息,尽量吃有营养的食物,避免过量的垃圾食品(特别是高糖食品)、咖啡因、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⑤学习节省精力,抽出时间用于休息和睡眠,特别是在长时间的任务中。偶尔适当深呼吸,伸展,蝴蝶拍等减轻身体紧张。
⑥利用休息时间阅读,听音乐,冷静思考。
⑦在合适的时候与队友讨论大家的各种反应和情绪。认识自己和队友的压力信号,互相支持。
⑧避免过度认同患者的悲伤和痛苦。
⑨当出现强烈的消极情绪,难以清晰的思考,及身体不适等,及时向团队领导汇报以寻求支持。
(3)结束一线任务后:
①离开现场,逐步恢复精力。
②和朋友、家人,以及还没有分享经验的同事重新融合。特别注意重新热络彼此的关系。
③总结自身的工作,写下心得,升华内心。
(4)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通过倾诉、自我调节等方式调节情绪后,若仍是存在焦虑、恐惧、多疑等情绪,且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这时需寻求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应及时向工作单位报告自身的精神状态,若情况允许,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心理服务热线电话:
专家电话:
最新疫情信息,请关注建始网、云上建始客户端、中国建始网微信公众号
建始融媒体中心出品
编 辑 |向健
编 审 | 余礼伟
投稿邮箱: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