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沉思录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沉思录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沉思录读后感1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透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就应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这本《沉思录》里,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沉思录》不仅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主角,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但是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基督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己。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终究如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但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沉思录读后感2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低头沉思,与内心对话。用灵魂去思考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诫与提醒。因此,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可以通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
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用灵魂去生活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用心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责任。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自然、美好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可以挖掘灵魂的力量,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责任,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责任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奥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罗马,大多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我们知道的,奥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责任,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该负有的责任吗?”奥勒留对于使命,对于责任,是积极的。在灵魂与外界使命、责任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要用宁静之心、关怀之心创造出一个有爱的帝国。当我们懂得如何用灵魂去思考,如何用 灵魂去生活,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如何用灵魂去创造,为这个 世界创造价值,为人类创造未来。要从周围人们身上汲取优良品质, 热忱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要时刻不忘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利益, 热爱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努力;要抱有创造的心态,不断审视自己, 完善人格,加强责任,让生命脱离庸碌无为。 沉思录读后感3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 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 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 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
但 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 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 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 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 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 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 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 能跨越时空,看到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 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所以要先看清自己惟有 用心。反省自己过往并形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 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 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己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 倾诉,而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对自己的告诫。 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 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 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一直这样拷问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 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 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 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 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己 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 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 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 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 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 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 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 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接受,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 宁,遇事坦然面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
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 多次提到,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 符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 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文明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 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意义大。这不仅是个人行 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再如 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己的对与错, 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形 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认识社会, 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 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后感4 翻开《沉思录》,你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沉重,这里面凝聚了 一个罗马皇帝对人生的思 考及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智慧。有人说它高贵,或许这来自于思想 的庄重和主题的崇高;有人说它忧郁,或许是因为对身羁宫廷的自己 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有人说它甜美,这只能来自心灵的安 宁与静谧了。而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思考人生。 《沉思录》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写给自己的,就好像是自己跟自 己谈心对话,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就如同曾子每日自 省其身一样:“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然 而马可奥勒留作为帝王,思考的东西必定会更多,思考的层次会更深入: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