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他们为题作文3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他们为题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他们为题作文 篇1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鸟儿轻唱,青草微摆,晨练的老人们扬起白袖,乳白色的公共汽车在路上来来往往。
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和着微微的风儿吹来,字句铿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坚定的语气,专注的神情,他们身上压着的是一个不轻不重的担子在困难面前,他们不屈服,勇往直前!
他们,一双双求知又渴望的眼睛盯着黑板,脸上紧皱的眉头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好像生怕遗漏了什么。他们争先恐后,一只只举起的手,一个个站起的身影,一次次清脆响亮的回答,每个人的不同见解,老师嘴角漾起的笑容,本子上跳跃的字迹,也说明他们的认真与勤奋。
一字排开的那整齐而又肃穆的队伍,他们随着国歌,看着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们的胸前飘扬着的红领巾,他们在红旗下宣誓:愿为中华民族之决起而努力!
运动场上,他们伸展着矫健的身姿,他们永不言弃,再胜利的跑道上尽情地展示着,他们是运动健儿!
再课间,他们是快乐的小鸟,尽情欢唱,尽情玩耍他们讨论着八卦,谈论着梦想,和老师交谈如亲友!
音乐殿里有他们动听的声音,美术长廊里有他们优美的线条,即使汗水打湿了衣襟,即使歌声沉入了大海,他们依然活力四射,神采飞扬!
他们就是――一群逐梦的少年!
他们就是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声意气!
他们为题作文 篇2
他们是谁?略微有印象吧。
他们从何而来?不大清楚啊。
他们从何而来,哦,这个我知道。往小了说,他们为了野心,往高尚了说呢,叫心怀天下。
明朝皇帝朱棣,不世出的好皇帝、军事家,然而这个江山,却是他夺来的。作为最优秀的皇子,朱埭眼睁睁地看着皇位落入自己的毫无处世经验的侄子手中,深知自己能力的他不甘让自己的野心及抱负化作一江春水,从此了无踪影。于是,起兵四年的艰辛,终于登上了皇位。而登基后的他,用事实表明了他是最合适的继任者,他主持修编了《永乐大典》,他让大明受到万世景仰,工商业的兴起,百姓和乐,皆大欢喜。
朱埭心怀天下,他靠真刀实枪地抢江山来实现这个理想。
战国爱国诗人屈原,为了他的为国效力的野心,不愿在那个朝廷昏暗的时代随波逐流,却遭受奸人的陷害,满腔悲愤谱成《离骚》,生命被滚滚汩罗江带走。同样的是民族战士鲁迅,他以笔为武器,奋起抗争,对浑浑噩噩的中华民族发起了呐喊,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撕开一片光亮。
屈原和鲁迅心怀天下,用的是他们的笔和气节。
曾经的小人物杨涟,在风起云涌的朝政之上,只因为皇帝弥留之刻的一点信任,便毫无保留地把纯粹的自己献给了国家。短短十余天,逼宫、红丸等一系列事让他头发花白。直到铁钉钉入脑袋,冤魂逝去,他都无怨无悔。
杨涟也心怀天下,凭的是毅力和勇气。
历史上有太多的人心怀天下,或像范仲淹执笔抒情,或像王安石费心改革,或像赢政一统天下,或像许许多多的百姓关注时政,用平凡的生命点燃他们的理想。
每一个人,每一种方式,每一条路,或像帝王骚客激情昂扬,或像小吏平民默默低调,都只为了一件事,为了实现他们的伟大的抱负。
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路,无论是哪条路,只要一直坚持走下去,总会到达终点。所以,不要刻意地去模仿别人的走路姿势吧,那只会让你忘记自己的步伐。
不同的人,不同的路,不同或相同的梦想,都可以过得很精彩。人没有贵贱之分,梦想没有大小之分。一个人活出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人活出一个人的传奇!
他们为题作文 篇3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风霜的生命;在城市尽头,有他们这一群人。
让我怎么称呼他们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随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牟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样数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半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水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过程。记得一位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妈妈,北京的20xx也是我们的20xx!”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