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注的社会大事——高考改革说起,先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再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性。选取焦点话题引入,内容新颖,学生处于轻松、好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对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兴趣,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l 环节二: 掀起你的盖头来——对联常识
1、 参考教材,小组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对联特征。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对联特征 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用字不重,仄起平收
2、举例阐释,使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
提示:把握了对联的特征也就把握了对句的要领。
3、对联的书写和张贴有什么要求
v 书写力求美观
v 张贴遵照传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梳理对联有关知识,把握对联特征,为鉴赏对联、拟写对联做铺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l 环节三: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1、 奇妙有趣的对联 PPT显示
数字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趣讲本联来源。理解“花甲”“古稀”“三七”“春秋”等词的意义。让学生算一算老寿星的年龄。)
同音异字联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引导学生从表现的场面、趣味性上及平仄和谐、同音异字的奇特方面欣赏)
2、欣赏对联书法 熙熙亭楹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
3、组内推荐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名联、趣联。
4、学生交流对对联的认识与感受
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语关键词:有对称美、有书卷气、有智慧、体现中华文字的丰富性,短小精悍、尺幅之间包藏天地……
【设计意图】展示名联、趣联,学生谈感受,打开学生视野,感受对联艺术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探究欣赏的兴趣。
5、鉴赏对联 松下弈棋,松子随同棋子落;溪边垂钓,柳丝依伴钓丝垂。
(1) 这副对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对联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人物的特点如何表现出来的?
(小组讨论交流后各人写出答案,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鉴赏对联,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审美及语言表达能力。
l 环节四: 牛刀小试显身手——拟写对联
1、对对歌诀——《声律启蒙》PPT显示
2、基础练习
(1)读对联 自由放声朗读以下对联(PPT显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春含情百花齐放/人有志万事俱成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补对联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 , , 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用李绅《悯农》中的有关语句填入上联)
(3)改对联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按对联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4)写对联(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预计此题学生不能很顺利的拟写出来,教师注意巡回参与小组学习,适时点拨启发)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对联“读——补——改——写”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好比低处的果实,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
3、课外提升练习(链接高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下列对联对出下联或上联。 PPT显示:
① 春晖盈大地,
② , ;腰鼓秧歌唢呐,同属塞北民风
【设计意图】链接高考真题,使学生对对联题的难易度有所了解和感知,树立学会拟写对联的信心,培养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l 环节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略)
以对联形式勉励学生珍惜学习生活
u 不苦不累,高中没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
u 才思敏捷数理化游刃有余 出口成章政史地无所不知
l 环节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提升练习题 PPT
2、请每位同学围绕“对联”这一主题,办期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3、(选做)感兴趣的同学,可就对联展开一次研究性学习,题目自定,形成书面形式。)
研究性学习参考题目:
趣联摭谈 对联里的修辞 春联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树立大语文观。一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延伸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主研修学习能力,巩固课堂所学。
【附板书】 奇妙的对联
对联特征(对句要领)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用字不重,仄起平收
第2篇
《趣味对联》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历史和写作对联的要求,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
2.了解对联的有关类型,学会做简单的对联。
3.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导入:《唐伯虎点秋香》里曾有对联“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想必大家对才高八斗的唐伯虎还记忆犹新,因为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所做的对联幽默风趣,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和同学们就一起来看看对联的有关知识,学会写作简单的对联。
二.对联定义和历史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从此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一直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可是说对联是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此后,对联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三、对联的故事
①纪晓岚的故事
清乾隆五十年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内有一叟一百四十一岁。
乾隆出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对曰: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②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的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其实,这是二人开玩笑的一副哑联。你猜得出来吗?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 啃 河 上 骨;(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 流 东 坡 诗。(东坡尸)
③智对八国联军
此联传说是八国联军进犯我们中国时出上联,欺我中华无人能对,上联“骑”字拆开为“奇”和“马”字,“张”拆“长”和“弓”,“琴瑟琵琶”四个字上面有八个王字,八大王意寓八国联军。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对出下联,“魅魑魍魉”四个字中的“鬼”都是在边上,“四小鬼鬼鬼犯边”意寓他们侵犯我们的边境。此联有力打击了洋鬼子的嚣张气焰。
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作战
下联:伪为人,袭龙衣,魅魑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四、总结对联的特点
1.字数讲相等
上联: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啦
下联: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2、对仗工整
要求: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上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下联: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上联: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下联: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3.平仄和谐
要求:仄起平收,也叫“仄起平落”,或“上仄下平”。
上联:春晖盈大地平平平仄仄
下联:正气满乾坤仄仄仄平平
4、内容关联
串对:直登岳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姓家。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又称流水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反映出句和对句的意思相连贯,对句补充出句之意,二者不可颠倒。又如:
正对: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登楼看月胸襟阔,把酒临风感慨多。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下联意思属于同一范畴。
反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勤奋筑起通天路,懒惰堵塞智慧门。
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面来说,上下联意思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五、征联活动 牛刀小试
(一)评改对联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
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3.上联:
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
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后: 井冈山,青山起伏,峻岭绵绵
牛刀小试 :
1.上: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香)
2.上: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丹霞西樵鼎湖,全是(为)广东名山
3.上: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到来)
4.上: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老舒心(平安)少舒心(平安)老少舒心(平安)
5 上: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春雨润物长城(内)外百花香
(二)补充对联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醉翁亭中 欧阳修与民同乐 。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
(3)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
横联是 缺衣少食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
量力而行。
5. 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三)对联试拟
蚕吐丝—— 蜂酿蜜
辞旧岁—— 迎新年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上联:科学能致富
勤劳可兴家
教育可兴邦
知识可兴国
民主必昌国
家中世界小 —— 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阳光普照校园花开春来早 ——雨露滋润禾苗茁壮叶更绿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 —— 万里旅途,绝无半点负心
(1) 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斩断长江千里水
下联: 锁住三峡无数峰
(2)下面一幅对联,其下联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打乱的下联内容:浩渺予怀 送春水一篙 江南绿到 停琴伫凉月
下联:停琴伫凉月 予怀浩渺 送一篙春水 绿到江南
六、猜猜看
1、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2、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3、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5、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6、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7、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8、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9、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最后老师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祝同学们金榜题名!
满怀信心 苦战必能胜
竭尽全力 爱拼才会赢
第3篇
教学意图
❈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民俗传统文艺样式。对小学高段(五年级)学生进行对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植兴趣、激发情感是前提,掌握特点、把握手法是基础;体味探究、多样历练是途径;提高能力、适情应用是旨归。对联的构成要素离不开语文的基本内涵,即汉语的音、形、义以及文学性等等。将对联的赏析引入语文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副对联上下句字数相等、词语相对、意思相关、音韵相谐,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有韵致。在古代,对联不仅是启蒙教学教程,也是成年人以文会友、科考、抒情以至斗智的重要手段。我想,现代语文教学中若能引入对联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妙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对联。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学习对对联。
4.进一步掌握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 古诗导入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中写到,正月初一这天,人们要放鞭炮,还要干什么?
是的,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
二、对联的来历
1.对联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结合你的预习与同桌交流
2.学生交流。
3.幻灯片出示幻灯片的来历。
图片
古代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 “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五代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4.有些春联很有趣,如
上联:一枪戳出穷鬼去
下联:双钩搭进富神来
你搜集了哪些有趣春联,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5.教师出示王羲之的春联故事
老师这里也有一幅非常有趣的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的春联想与同学们分享。
有一年新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字的人暗地揭走了。临近除夕,他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头。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招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
上联:福无双至今朝至
下联:祸不单行昨夜行
三、 对联的种类
这副对联怎么样?其实有趣的对联不仅仅只有春联,还有寿联、挽联、婚联、勉联、谐趣联等。这些我们统称为“对联”。对联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在国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了解了对联的种类之后让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读一读下面的对联,并将出示的对联与之相对应的对联种类连接起来
并蒂新开幸福花
同心永结富裕果 寿联
苍天无眼,
万古名山凝血泪 勉联
人间有爱!
一川烟雨带哀声
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挽联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谐趣联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琴瑟琵琶八大王,
王王在上; 婚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
鬼鬼在边。
四、对联的特点
(一)了解“对子”
对于对联,古人早有研究。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内容,大家先一起来读一读。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读过后,同学们有什么发现?(词语是相对的)
(二)认识对联
1.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曾经接触过一些对联,看同学们能否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让我们大家欣赏欣赏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
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
雨落溪边。(顶针联)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也藏着一些对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小组合作讨论:(1)讨论对联有哪些特点?(2)对联怎么贴?
对联特点:字数相等、词语相对、意思相关、音韵相谐,一般来说上联末字读上去(三、四声)、下联尾音念阴阳(一、二声)。
贴对联时上联一般贴右边,下联一般贴左边,因为古时候“右”为大。
五、挑战对联
图片图片
挑战第一关:火眼金睛
本次挑战,同学们可以运用对联“音韵相谐”这个特点来判断。
1.大江南北春风意( )
海峡东西明月心( )
2.三好学生人人夸( )
模范队员个个赞( )
3.人逢国庆精神爽( )
月到中秋分外明( )
4.领异标新二月花( )
删繁就简三秋树( )
贴一贴,把上联、下联贴在合适的位置。
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对联的韵味,老师读上联,同学们读下联。同学们顺利通过了挑战,相信下一关的挑战也同样难不倒大家。
图片图片
挑战第二关:金口玉言
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写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六、总结
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对联,知道了它基本的特点。希望我们的同学能真正步入对联的神奇殿堂,去领略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的乐趣。
教学反思
自大同市实验小学分校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打造诗意的校园,老师们在李丽芳校长的带领与倡导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而我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成语·对联·谚语》的开发。通过对对联的深入研究,继而喜欢上了对联。于是我就特别用心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鼓励学生一起努力。我设计的《有趣的对联》这一课,就是想要通过对对联的认识、朗诵、应用,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让学生涵泳在对联的乐趣之中。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认识对联”中,我采用趣味对联故事的引用,从而趣知“对子”,将学生带入意境。而后让学生联系曾经所学的对联以趣味对联。第二个教学环节以“挑战”的方式出现,大大增强了课堂趣味,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点燃。 “挑战”这种极具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思维迸发。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对联有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第二个挑战环节对“金口玉言”中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的目的。
第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及格式,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和创作对联的热情;
2、在赏析、诵读、品味、过程中,体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在学习对联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检索、重组和应用,诱发学生思维碰撞,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意识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深入地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及格式,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和创作对联的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欣赏对联,创作对联。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
2、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吟唱经典,创设学习情境
1、学生吟诵晨读对韵《宽对窄》(生吟唱的时候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
2、女生演唱《韵律启蒙》